2011年第17卷
Browse by
Recent Submissions
-
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LaNi0.6Fe0.4O3-δ阴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11-11-28)以硝酸镧、硝酸镍和硝酸铁为原料,柠檬酸作燃料低温燃烧合成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阴极材料LaNi0.6Fe0.4O3-δ. X射线衍射(XRD)图谱显示600°C煅烧可形成单一的LaNi0.6Fe0.4O3-δ钙钛矿相,电子显微镜(TEM和SEM)照片看出颗粒尺寸<100nm.电池交流阻抗谱图表明1050°C烧结的对称电池LaNi0.6Fe0.4O3-δ/ScSZ/LaNi0.6Fe0.4O ... -
有机电化学合成简谈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11-11-28)本文简要介绍了有机电化学合成的体系,研究方法和技术及主要特征。以C=C类物质为例介绍了有机电化学合成中的各类反应,并以己二腈的电合成为例介绍了相应的工业化应用。试图以CO2的电化学固定利用为例介绍了有机电化学合成的研究动向。 -
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反应模型研究进展浅析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11-11-28)锂离子电池已成为重要的电化学能源储存设备,其性能的评估与监测对实际应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反应模型是评估电池性能的有效手段。本文介绍了文献中依据电化学反应、离子扩散及电迁移过程建立的原始物理模型,通过引入电极副反应,两相反应,应力和能量等因素,进一步发展的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反应模型。较详细的说明了这些模型的电池充放电过程、锂离子浓度分布、电流分布、电极材料荷电状态、应力及循环容量衰减等模拟在电池实际运行中的应用。简要的介绍 ... -
《可植入神经修复器件》两卷集简介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11-08-28) -
编者的话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11-08-28) -
锂离子电池纳米氧化镍负极的制备及应用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11-11-28)通过水热法制备了纳米氧化镍,并观察了样品形貌及研究电极电化学性能。在水热合成过程加入表面活性剂,可形成疏松多孔,表面呈蜂窝状,颗粒均匀(100-200nm)的纳米氧化镍。结果表明:0.1A/g电流密度,纳米NiO电极首周期放电比容量高达2385.7 mAh/g, 100周期之后电极比容量仍然稳定于1100mAh/g。2.0A/g电流密度,电极放电比容量为600mAh/g。又调回0.1A/g电流密度,电极放电比容量仍可恢复至1050mAh ... -
β-环糊精与阿霉素表面包络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11-11-28)研究了阿霉素(ADM)在β-环糊精(β-CD)修饰金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β-CD/Au电极ADM发生表面包络反应。25 ℃,pH=7.0时,该电极表面包络常数为9.54×104 L?mol-1,表面包络常数随温度呈规律性变化,最适宜反应温度为30℃。该电极ADM包络呈准可逆的电化学反应,其速率常数为0.0995 s-1。在20~40 μmol?L-1浓度范围β-CD/A ... -
锗钨酸盐的电化学性能及GeW11Co/P-oPD/GC电极对过氧化氢的电催化还原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11-11-28)本文探索了杂多酸-钴取代的三聚Keggin结构锗钨酸盐([Co(H2O)3(α-GeW11CoO38)3]10-)的电化学性能,实验表明,玻碳(GC)电极上锗钨酸盐循环伏安曲线有两对可逆的氧化还原峰,峰电位差分别为31 mV和35 mV,分别对应于2电子4质子和2电子3质子电极反应过程,且该过程受吸附控制.通过电聚合将GeW11Co修饰于聚邻苯二胺(P-oPD/GC)电极上,制得GeW11Co/P-oPD/GC电极.研究表明 ... -
ATO/SiO2电极制备及其对对氯苯酚电催化降解研究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11-11-28)以SnCl2/SbCl3的乙二醇/乙腈混合液浸渍大孔SiO2载体,经多次水解沉积、高温煅烧制备大孔ATO/SiO2电极.SEM和XRD分析表明ATO(Sb-SnO2)微粒均匀负载在SiO2薄层上,4次水解沉积材料体积电阻率10 ?•cm,比表面77 m2•g-1.电化学测试表明,大孔ATO/SiO2电极在酸性条件下析氧电位2.5 V且对对氯苯酚的降解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性能,而Fe2+的添加又可显著提高羟基自由基的产生率 ... -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动态建模及特性分析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11-11-28)通过分析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压的影响因素,利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微分形式求得氢气和氧气分压,并且结合热力学电动势及燃料电池的各种损耗,建立PEMFC的动态模型。通过对参数进行合理设定,得到PEMFC的稳态模型,其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有较好的吻合,表明所建立模型的正确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利用建立的动态模型分析在载荷突变的情况下,输出电压和氢气分压的动态响应特性,从而达到准确模拟实际燃料电池系统的工作性能,评价预测燃料电池的承载能力和指导燃料电池堆操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