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2007年第13卷 by Issue Date
Now showing items 1-20 of 85
-
电化学氧化增强金属钴卟啉的自组装研究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07-02-28)应用电化学方法将钴(Ⅱ)卟啉氧化成钴(Ⅲ)卟啉以增强它与4-巯基吡啶(MP)自组装膜的轴向配位作用,从而快速制备了有序钴卟啉自组装修饰电极CoTMPP/MP/Au(E).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测试证实电化学氧化对钴卟啉膜生长过程的增强作用.Ram an光谱及修饰电极电催化还原氧研究显示,该修饰电极与经过长时间浸渍法得到的CoTMPP/MP/Au(I)修饰电极具有完全相似的有序结构和性质.与直接将钴卟啉吸附在电极表面的CoTMP ... -
Gd_(0.2)Ce_(0.8)O_2包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Ni-ScSZ复合阳极制备及性能表征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07-02-28)应用双层流延法制备Ni-ScSZ阳极支撑体-ScSZ电解质复合膜素坯,经共烧结得到复合膜.以硝酸铈和硝酸钆为原料,柠檬酸作燃料,由燃烧合成法制备Gd0.2Ce0.8O2(GDC)包覆的Ni-ScSZ阳极.X-射线衍射(XRD)和电子显微镜(TEM和SEM)分析显示,Ni-ScSZ阳极颗粒表面的包覆层是由直径小于100 nm的GDC微粒构成,并与Ni-ScSZ阳极颗粒紧密烧结在一起.实验表明,2.0%(by mass)GDC包覆的Ni-S ... -
不锈钢上液相电沉积类金刚石薄膜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07-02-28)以甲醇有机溶液作碳源,应用直流脉冲电化学沉积方法,在不锈钢表面制备了类金刚石碳薄膜.用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镜、拉曼光谱仪和傅立叶红外吸收光谱表征该薄膜的表面形貌和结构.结果表明:经电化学沉积的含氢类金刚石碳薄膜均匀、致密,表面粗糙度小;Raman光谱在1 332.51cm-1处有一强的谱峰,与金刚石的特征谱峰相重合.加入活性添加剂,增加了电流密度,使沉积速率提高到0.5μm/h. -
Cu/PAA复合膜的偏振特性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07-02-28)应用扩孔和增大阳极氧化电压的方法制备了不同孔径的多孔铝模板,并以交流电沉积法在该模板沉积铜纳米线.测量了铜/多孔铝复合膜的透射光谱和偏振光谱.实验表明,扩孔和增加阳极氧化电压都使样品的透射率下降,但扩孔不能提高它的偏振性能;提高模板氧化电压则可以提高样品的消光比,且消光比随纳米线直径的增加而增加. -
储氢合金La_(0.7-x)Ce_xMg_(0.3)Ni_(2.4)Co_(0.6)(x=0~0.4)电化学性能研究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07-02-28)研究了以Ce部分取代La对AB3型储氢合金La0.7-xCexMg0.3Ni2.4Co0.6(x=0~0.4)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该系列合金主要包含LaNi3相和LaNi5相.随着Ce含量的增加,合金电极的最大放电容量逐渐降低,但循环稳定性得到了明显改善. -
锂离子电池Sn-SBA15负极材料的复合电镀制备及其性能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07-02-28)应用复合电镀法制备Sn-SBA15电极.充放电测试得其初始放电(嵌锂)容量,达到1075mAh/g.充电(脱锂)容量为630mAh/g,经过50周循环后充放电容量均保持在400 mAh/g以上.XRD分析表明,Sn-SBA15电极具有四方晶型锡结构;而SEM观察到电极表面的蜂窝状结构.交流阻抗谱结果显示,Sn-SBA15电极表面有SEI膜的生成. -
铝箔腐蚀用大功率变频电源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07-02-28)研制了用于电解电容器阳极铝箔腐蚀的变频电源.设计了一种应用单片机控制的高频开关电源和用电子开关桥换相的低频变频、多波形大功率电源.该电源不需要庞大、笨重的变压器,而且频率下限不受限制,甚至可低至1Hz以下. -
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用于过氧化氢的检测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07-02-28)构建用于过氧化氢检测的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循环伏安阳极最大电流法和计时安培电流法测试表明:碳纳米管能提高电极的有效表面积,并加速电子的传递.循环伏安阳极最大电流和计时安培响应电流均与过氧化氢的浓度变化成线性关系,两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2.8μA/(mmol.L-1)、0.997和1.5μA/(mmol.L-1)、0.971;检测方法过程简单,结果令人满意. -
1-乙基-3-甲基咪唑三氟乙酸盐作为电化学双电层电容器电解液的电化学性能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07-02-28)应用循环伏安法和直流恒流充放电研究了以离子液体1-乙基-3-甲基咪唑三氟乙酸盐([EMIm]CF3COO)和高比表面活性炭电极构成的电化学双电层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实验表明,[EMIm]CF3COO具有高的比电容、良好的循环特性以及高的充放电效率.在离子液体稳定的电化学窗口内,比电容随电化学窗口的增加而增大.能量密度随电流和电化学窗口的增加逐渐提高,功率密度随电流的增加而减小、随电化学窗口的增加而增加,是一种优良的电化学双电层电解液. -
不同介质对Pt/GC电极制备及其性能的影响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07-02-28)应用循环伏安法(CV),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in situFTIRS)研究了不同介质对碳载铂纳米薄膜电极(Pt/GC)的表面结构以及该薄膜电极对甲酸电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不同介质的镀铂溶液,均可电沉积出分布较为均匀的Pt粒子,但其尺寸与形貌却相差很大.当以H2SO4作介质,由循环伏安法于玻碳电极上电沉积Pt得到的(Pt/GC1)电极,其Pt粒子粒径约100~200 nm;而在HClO4介质得到 ... -
纳米结构SnO_2/碳纳米管复合电极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07-02-28)在含有十二烷基硫酸钠和SnCl2.2H2O的乙二醇溶液中加入纯化的碳纳米管,于160℃加热制备SnO2/CNTs复合材料,并以XRD,HRTEM,SEM等方法表征该材料的物相结构和表面形貌.结果表明SnO2纳米粒子均匀地覆盖在碳纳米管上,粒径小于10 nm.以其作为电极材料与锂片组装成扣式电池,恒流充放电测试.显示以该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和良好的循环性能. -
2,2′-联吡啶和亚铁氰化钾对乙醛酸化学镀铜的影响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07-02-28)以乙醛酸作还原剂、Na2EDTA为络合剂、2,2′-联吡啶和亚铁氰化钾作为添加剂组成化学镀铜体系,研究了两种添加剂对化学镀铜速率、镀层表面形貌、组成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适量的2,2′-联吡啶和亚铁氰化钾,不仅提高了镀液的稳定性,而且使沉积速率增加1倍.这两种添加剂的同时使用,使镀层颜色变亮,形貌发生变化.所得镀层是多晶铜,没有发现夹杂Cu2O. -
电解条件对电化学法制备FeO_4~(2-)的影响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07-02-28)以铁丝网作阳极,应用电解氧化法制备FeO42-溶液,并合成固体K2FeO4.研究电解条件(如搅拌、超声、静置、温度、电流密度等)对该制备过程电流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以14 mol/L NaOH作电解液,于30℃、10 mA.cm-2及搅拌作用下电解,可获得较高的电流效率. -
直流偏压对于在玻碳电极上双层类脂膜成膜过程的影响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07-02-28)应用循环伏安法和电化学阻抗谱研究了直流偏压对卵磷脂在玻碳电极表面自组装成膜过程及其结构的影响.实验发现:无论在正偏压还是负偏压条件下,卵磷脂在玻碳电极上均可组装成膜.施加正偏压时,由于玻碳电极表面所带的正电荷与卵磷脂端基之间的静电作用,使得卵磷脂在电极表面倾向于形成双层的类脂膜,并在0.4V偏压下电极阻抗达到最大值.继续增大电极正向偏压,s-BLM缺陷增加,以至趋于被击穿.提出了适宜的等效电路,并据此非线性拟合电极过程,求得部分阻抗的模 ... -
全钒液流单电池充放电行为及特性研究(英文)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07-02-28)建立具有外置双饱和甘汞参比电极及双液流电池的实验装置系统.使用该装置可在同一时刻同时测定小型液流单电池充放电时的电池电压、电池正负极电位及正负极开路电位,进而计算充放电过程电池的欧姆内阻降(iR)及其正负极过电位.以石墨毡为电极、Nafion 117作隔膜的全钒液流单电池,在60 mA.cm-2电流密度下,每一充放电循环的平均iR降约占总电压损耗的74%,表明该电池的电压效率受制于电池的欧姆内阻.充放电曲线显示,电池放电终点之所以出现主 ... -
苯酚在含氯体系中的电化学氧化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07-02-28)以Ru-Ir/Ti三元电极作阳极电解处理苯酚废水,研究废水中Cl-初始浓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电解时间内,苯酚的电化学氧化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废水中Cl-的初始浓度越大,苯酚完全被氧化所需的时间也越短,即其表观速率常数越大.苯酚在Cl-体系中降解的中间产物主要有4-氯苯酚,1-氯苯酚,2,4-二氯苯酚,2,6二氯苯酚,2,4,6-三氯苯酚及各种短链脂肪酸和氯代醇等;最终产物是CO2、CHCl2和CHCl3.电解中间体的生 ... -
用交流阻抗法研究BCX电池的性能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07-02-28)研究Li/SOCl2电池和BCX电池贮存过程正极和负极的交流阻抗谱变化.结果表明,两种电池正、负电极的阻抗都随贮存时间的延长呈先增加而后大致稳定趋势,但如于电解液中添加BrCl,则可使该电极阻抗大大降低,Li电极的阻抗值比添加前降低了近一半,而玻碳电极的则从添加前的~100 kΩ降低到添加后的2kΩ左右;玻碳电极的阻抗值远大于Li电极,是电池的控制电极. -
碳纳米管尺寸对电化学反应活性的影响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07-02-28)制备不同尺寸的多壁碳纳米管(MWNT)修饰电极,应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相同管径、不同管长和相同管长、不同管径的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电极在K3Fe(CN)6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及其对尿酸、多巴胺等生物分子的电催化作用,以及尺寸效应对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电化学活性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在同一条件下,短管的MWNT比长管的更能有效促进K3Fe(CN)6的电子传递,更有利于对生物分子的电催化;管径对它的电化学行为及生物电催化活性影响较小,无明显规律.主要原 ... -
钛合金TC4电化学加工均匀设计试验研究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07-02-28)电解加工钛合金,加工表面易形成钝化膜,致使加工困难,同时非加工表面又容易形成点蚀而影响表面质量.如何提高加工表面的质量一直是航空航天业以及其它机械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均匀设计法设计试验方案,试验数据经方差分析确定了以NaCl和Na2S2O8为主电解液的最佳配比及其相匹配的电参数.实验表明:以10%NaCl+4%Na2S2O8+某络合剂为电解液,在电流密度为50A/cm2的条件下加工,能获得很好的表面质量,表面粗糙度Ra值达到0.38μm. -
纳米SiO_2复合的梳状聚醚聚合物电解质的导电性能研究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07-02-28)于含锂盐的梳状聚醚聚合物电解质添加纳米S iO2制备复合聚合物电解质.并分别使用DSC和XRD研究S iO2对聚合物链段运动能力的影响.电导率测试表明,在相同的锂盐浓度下,加入5%的纳米S iO2后,聚合物电解质具有最高的离子电导率,30℃时为7.8×10-5S/cm,80℃时达到4.5×10-4S/cm.与未添加S iO2的聚合物电解质相比,电导率提高了30%~60%.TGA测定给出该聚合物的热分解温度为3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