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Now showing items 1-10 of 189
有序介孔磷酸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08-02-28)
选用合适模板剂由溶胶凝胶法合成高度有序介孔结构的磷酸钛正极材料.研究煅烧温度对材料孔结构及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合成样品的结构形貌和比表面分别用XRD、BET、TEM及元素分析仪表征.充放电测试结果表明,该介孔结构正极材料表现出优越的电化学性能,以150 mA/g充放电,首次放电容量高达94 mAh/g,而不含模板剂无孔结构的材料放电容量仅37 mAh/g.
锂离子电池碳负极中的相互作用研究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04-02-28)
应用量子化学DV_Xα方法对储锂的单锂嵌套模型,LiC6模型,LiC2模型进行计算.分析电荷密度差值图发现锂离子在碳材料中有"吸"电子效应,其所得电子一般来自它所正对的苯环碳平面.计算表明,石墨插层化合物LiC6能够稳定存在,而LiC2则较难稳定存在.
锂离子电池内部短路失效的反应机理研究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10-05-28)
应用电池挤压试验机研究了锂离子电池内部短路失效过程,并由DSC、GC/MS和XRD分析了电池内部的正极、负极和电解液之间在不同温度下的反应机理.实验表明,正极Li0.5CoO2与电解液的反应是导致电池内部短路失效的根本原因.电池因内部短路发热,一旦温度达到正极Li0.5CoO2的分解温度时,正极瞬时分解,并释放出O2.后者与电解液瞬间发生剧烈反应,同时放出大量CO2气体,冲破电池壳体,造成电池发生爆炸.其中SEI膜自身的分解反应以及负极 ...
高比能电池新材料与安全性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Ⅰ.锂离子电池自激发安全保护机制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10-02-28)
安全性问题是阻碍大容量和高功率锂离子动力电池应用的关键.本文以作者课题组近期研究工作为主,简要介绍了几种旨在提高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自激发安全保护机制,包括氧化还原穿梭剂、电压敏感隔膜、温度敏感电极、阻燃性电解液,并分析了这些方法的应用特点.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_3V_2(PO_4)_3/C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10-05-28)
以球磨结合焙烧的方法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3V2(PO4)3/C.XRD、EIS表征及以该材料作正极的恒电流循环测试表明,所得产物为晶体结构发育良好的单斜晶系Li3V2(PO4)3.在0.1C、0.25C和0.5C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50.6、134.1和107.1mAh·g-1.0.25C循环130周后容量保持率为87.3%,而0.5C循环105周后容量保持率仍达到87.2%.锂离子在材料中的嵌入、脱出伴随明显的两相转变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_3V_2(PO_4)_3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10-02-28)
应用碳热还原法制备了表面碳包覆的Li3V2(PO4)3材料.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透射电镜表征样品的结构及形貌.结果表明,该合成样品为纯相的Li3V2(PO4)3晶体,颗粒尺寸100nm左右.电化学阻抗谱测试表明,该材料在3.0~4.3V电位区间的锂离子扩散系数比它在3.0~4.8V区间的高约3个数量级.另外,前者的电荷转移电阻也明显低于后者.因而,其循环性能也明显优于后者的循环性能.
金属并联电解制备LiCo_xNi_(1-x)O_2正极材料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04-11-28)
应用钴、镍金属并联电解法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电解反应时,调节流过钴、镍电极上的电流比值及控制合适的电流密度,可生成均匀的CoxNi1-x(OH)2前驱体.研究表明,该法简单且无污染.合成的LiCo0.3Ni0.7O2正极材料充放电的容量较高,循环稳定性也较好,其初始放电容量为163mAh/g,经过50次充放电循环后放电容量仍可保持140mAh/g.
锂嵌碳的磁共振研究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03-02-28)
本文综述了十数年来电子自旋共振(ESR)和7Li核磁共振(7Li-NMR)技术用于锂嵌碳研究的进展.ESR研究发现锂嵌碳材料中存在两种电子自旋.一种来自碳材料中的载流子电子,称为Pauli自旋.从Pauli自旋的ESR强度可推算给定锂嵌碳样品的电子态密度曲线,并进而计算能带模型机理对该样品嵌锂容量的贡献.另一种来自局域化自旋,即Curie自旋,其与嵌锂位置的关系尚不清楚.7Li-NMR测试已发现几个不同的谱峰,其峰位和强度随碳样品性质 ...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低温导电性能的研究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03-05-28)
本文研究了用于锂电池的LiPF6_乙烯碳酸酯(EC)_甲基乙酸酯(MA)电解液体系,测定了该体系在不同的溶剂配比和盐浓度下于20℃~-50℃时的电导率,给出该体系性能最佳的溶剂配比和盐浓度,以此进行循环伏安和充放电测试,并与商用电解液(LiPF6 EC 二乙基碳酸酯(DEC)进行了比较.
改性LiMn_2O_4的高温电化学性能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04-11-28)
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改性的LiMn2O4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利用SEM、XRD等方法表征产物的结构特性.结果表明:所得产物均具尖晶石型LiMn2O4结构,该样品经Li2CO3改性后用作锂离子电池正极,于常温和高温下的循环性能均得到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