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Now showing items 1-10 of 803
酞菁配合物对锂-亚硫酰氯电池正极的催化作用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07-08-28)
合成过渡金属酞菁配合物MPc(M=Mn(Ⅱ),Fe(Ⅱ),Co(Ⅱ),N i(Ⅱ),Cu(Ⅱ)),研究MPc及其中心离子对L i/SOC l2电池正极的催化作用,并提出相关催化机理.
纳米电容器的组建及电化学性能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05-05-28)
用逐层组装法在阳极氧化铝模板的纳米孔内制备纳米电容器,其组成为电化学聚合PPy/电沉积TiO2多孔隔膜/化学聚合PPy.该纳米电容器显示了典型的电化学超电容性质,且具有良好的充放电性能.
阴极间接电氧化——二甲基砜的有机电合成 (Ⅰ )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00-02-28)
本文建立一种阴极间接电氧化体系 ,以WO52 -/WO4 2 -催化阴极还原生成的H2 O2 ,间接氧化二甲基亚砜 (DMSO) ,得到产品二甲基砜 :阴极间接电氧化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普遍的应用价值 .本文研究了各种因素对生成二甲基砜电流效率的影响 ,获得了最佳工艺条件 ,电流效率大于 70 % ,母液可循环使用无污染 .
有序介孔磷酸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08-02-28)
选用合适模板剂由溶胶凝胶法合成高度有序介孔结构的磷酸钛正极材料.研究煅烧温度对材料孔结构及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合成样品的结构形貌和比表面分别用XRD、BET、TEM及元素分析仪表征.充放电测试结果表明,该介孔结构正极材料表现出优越的电化学性能,以150 mA/g充放电,首次放电容量高达94 mAh/g,而不含模板剂无孔结构的材料放电容量仅37 mAh/g.
1kW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组研制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02-11-28)
1kW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 (MCFC)组由有效电极面积为 2 4 0mm× 140mm的 30个单电池组成 .系统采用内部分配方式供给气体 ,通过设在电池组底部和四个侧面的电炉丝进行加热 .在常压和 65 0℃条件下 ,分别以氢气和空气作燃料和氧化剂 ,放电电流密度为 15 0mA/cm2 时 ,平均每电池的输出电压达到 0 .7V .在运行的 30 0h内 ,电池组峰值输出功率达到 1.0 6kW .
钛基表面纳米羟基磷灰石涂层的电泳沉积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05-02-28)
应用沉淀法合成纳米羟基磷灰石,并以电泳沉积法在粗糙化的钛表面制备纳米结构的羟基磷灰石涂层.纳米涂层有利于保持羟基磷灰石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制备的涂层均匀并且无裂缝,烧结后涂层仍保持纳米结构,其烧结温度也明显降低。钛表面经化学处理后,可形成很多微孔和TiO2薄层,增强了涂层和基体之间的结合.涂层的结合力为 18±2. 5MPa,硬度和杨式模量分别为 32. 0和 2. 4GPa.
缓蚀剂在N80钢上吸附行为研究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03-08-28)
应用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技术研究了 4种缓蚀剂在N80钢基体和碳酸亚铁膜上的吸脱附行为 .实验表明 ,对同一种缓蚀剂 ,其在N80钢光洁表面和在腐蚀产物膜上的吸附力强度不同 ,而酸性缓蚀剂和小分子缓蚀剂在N80钢光洁金属表面和碳酸亚铁膜上各表现出不同的缓蚀行为
铝阳极化皮膜之显微组织与电化学特性研究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03-05-28)
利用超薄切片技术(ultramicrotomy)制作铝阳极化成箔之横截面切片,于穿透式电子显微镜(TEM)下对氧化铝介电皮膜厚度,型态,成份与微结构进行观察与分析,并探讨其与皮膜电化学特性表现之关联性.于85℃己二酸铵水溶液中进行铝阳极化成处理.当电压低于100V时,所成长之介电层为非晶质氧化铝皮膜,其电阻值随化成电压升高而增加,但介电常数不受化成电压之影响.当化成电压超过100V时,结晶状的γ′_Al2O3开始出现,且其产生的量随电 ...
镍铝介金属镀膜之抗坑蚀行为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03-05-28)
采用3种原子百分比Ni52Al48,Ni60Al40及Ni70Al30成分的靶材以阴极电弧放电离子被覆技术制备不同组成的Ni_Al薄膜于AISI1045中碳钢基材表面上,并观察镀膜微结构与成分随靶材成分的变化,评估应用Ni_Al于抗坑蚀功能方面的可行性.研究结果显示:使用上述3种靶材所获致的镀膜组成依次为Ni62Al38,Ni63Al37及Ni69Al31,镀膜镍含量随靶材镍含量增加而增加.3种镀膜的相组成均以Ni3Al为主,从富镍N ...
氯离子侵蚀下钢筋在混凝土中腐蚀行为的EIS研究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03-05-28)
应用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环境介质中氯离子对混凝土中钢筋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测量的频率范围内,钢筋混凝土体系的阻抗谱图包含两个时间常数,分别对应于界面的双电层和钢筋表面的混凝土保护层.其低频段的半圆有些压扁,表明界面双电层的充放电行为偏离理想电容器,可归因于钢筋表面的不均一性.在浸泡后期,低频段出现拖尾,同时电荷转移电阻Rct减小了近两个数量级,这是由于钢筋表面的钝化膜已经破裂,发生活性腐蚀,况且氯离子浓度的增大加速了腐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