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Now showing items 1-10 of 56
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铝锂合金界面构筑及电化学性能
(《电化学》编辑部, 2020-04-28)
本文通过在锂负极中熔入少量铝制备了一种含Al-Li合金(Al4Li9)的新型复合锂负极,可有效改善Garnet/金属锂界面润湿性,从而显著降低了界面阻抗. XRD研究结果表明这一复合锂负极由Al4Li9合金和金属锂两相复合而成. SEM研究表明,复合锂负极可以有效改善金属锂与Garnet电解质的界面接触,形成更为紧密的接触界面. 电化学测试表明,复合锂负极显著降低了金属锂与Garnet电解质的界面阻抗,界面阻抗由锂/Garnet电解质界面的740.6 ...
有序介孔磷酸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08-02-28)
选用合适模板剂由溶胶凝胶法合成高度有序介孔结构的磷酸钛正极材料.研究煅烧温度对材料孔结构及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合成样品的结构形貌和比表面分别用XRD、BET、TEM及元素分析仪表征.充放电测试结果表明,该介孔结构正极材料表现出优越的电化学性能,以150 mA/g充放电,首次放电容量高达94 mAh/g,而不含模板剂无孔结构的材料放电容量仅37 mAh/g.
PEO基纳米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电化学性质的研究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04-05-28)
以PEO8 LiClO4作母体,纳米SiO2为填料,制成PEO8 LiClO4 SiO2(x%)系列复合聚合物电解质,测定这该电解质的电导率、锂离子迁移数和电化学稳定窗口,并对其晶态结构作差热分析表征.结果表明,纳米SiO2的引入,显著提高了电解质的电导率,在22℃时达到4.3×10-5S·cm-1.此外,还探讨了填料对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电导率提高的影响机理.
LiFePO_4新型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03-02-28)
采用固相反应结合高速球磨法,合成了锂离子电池新型正极材料LiFePO4,并对该材料进行碳包覆处理;采用XRD、SEM、元素分析以及价态化学分析等方法对样品进行表征.实验表明,LiFePO4具有3.4V的放电电压平台,而且包覆碳后的磷酸铁锂具有更好的电化学性能,首次放电容量达147mAh/g,充放电循环100次后容量只衰减9.5%.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Li2CoxMn1-xSiO4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11-08-28)
采用水热辅助溶胶凝胶法及球磨包碳技术合成Li2CoxMn1-xSiO4(x=0、 0.1、0.3、0.5、1)与碳纳米管复合材料,X 射线衍射(XRD) 、扫描电镜(SEM)表征复合材料的结构与形貌。用循环伏安(CV) ,交流阻抗(EIS) ,充放电曲线测试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并与 Li2MnSiO4/C 和 Li2CoSiO4/C 进行对比。掺钴可以改善Li2MnSiO 4电极的倍率放电性能。
Li_(3.22)Na_(0.569)Mn_(5.78)O_(12.0)的电化学性能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05-11-28)
以L iOH.H2O和Mn(CH3COO)2.2H2O作原料,应用微波-固相两段烧结法合成具有L i4Mn5O12结构特征,组成为L i3.22Na0.569Mn5.78O12.0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XRD分析表明,在380℃的后处理温度下,微波烧结前处理有利于生成纯L i4Mn5O12尖晶石相.充放电实验表明,在4.5~2.5V电压区间,新制样品的初始放电容量为132 mAh.g-1,100循环的容量衰减率为6.8%;4个月存放样的初始放电容量为122 ...
Li-birnessite型层状二氧化锰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09-05-28)
采用O2氧化法在碱性条件下氧化Mn2+,制备Li-birnessite型层状MnO2.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BET、热重等技术表征MnO2样品的性能.以放充电法测试Li-birnessite正极材料性能.结果表明,Li-birnessite结晶良好,层间距约为0.70 nm,呈球状或类球状.以Li-birnessite为正极材料的扣式电池在0.2 C(40 mA/g)条件下放电时容量高达203 mAh/g,且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
一种新型锂离子电池有机正极材料—聚硫化冉酸(PSCA)的合成及表征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09-08-28)
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聚硫化冉酸(PSCA).固体核磁13C谱、FT-IR及电化学等测试表明,氯冉酸经过硫化之后,硫取代氯的位置而得到目标产物聚硫化冉酸(PSCA).在1.5~3.6V的电位区间内,以15mAh/g的电流密度作充放电测试,首次放电比容量高达287.6mAh/g,循环100圈后容量依然保持为169.9mAh/g.
锂离子电池硅纳米线负极材料研究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09-02-28)
采用涂膜法和直接生长成膜法分别制备两种硅纳米线电极.XRD、SEM和充放电曲线表征、观察和测定材料嵌锂状态过程的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与涂膜法相比,直接生长成膜法制备的硅纳米线电极具有较高的比容量、良好的循环寿命及较好的倍率性能;直接生长成膜法制备的硅纳米线电极,其嵌锂过程硅由晶态逐渐转变为非晶态,且其纳米线直径逐渐增大,但线状结构仍保持完好,进而防止了电极粉化和脱落.
一氧化碳还原法制备磷酸铁锂—反应机理和动力学
(厦门大学《电化学》编辑部, 2008-11-28)
由CO还原FePO4和LiOH前驱体合成LiFePO4正极材料,应用XRD、SEM表征材料结构和形貌、充放电曲线测试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LiOH过量5%合成的LiFePO4样品颗粒度约200 nm,包覆碳后LiFePO4电极0.1C放电容量可达158 mAh/g.高温现场XRD对该合成反应作实时监控,借助时间分辨图谱分析,检测出Li3Fe2(PO4)3中间物.动力学研究表明成核与生长是该合成过程的速控步骤,反应活化能为89.44 kJ/m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