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
最近提交
-
战略与管理研究会网 作者专栏 周宁文集
(2011-04-26) -
史诗剧场与残酷戏剧:现代剧场政体的意识形态批判
(2011-04-26)内容提要:布莱希特假设,幻觉戏剧本身即是作为幻觉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史诗剧场的间离效果能够将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大众的观众从戏剧与意识形态的幻觉中分离出来。阿尔托认为,流行的所谓心理现实主义戏剧,不过是现代文明伪善与迷幻的舞台形式,残酷戏剧以令人震惊的方式打破这一弥漫整个社会的幻梦,引起疗救。布鲁克试图在反抗流行戏剧与意识形态的立场上结合阿尔托与布莱希特,不仅找到了史诗剧场与残酷戏剧可以分享的意识形态批判基点,还找到了史诗剧场与残酷 ... -
世纪末的中国形象:陷入莫名的敌意与恐慌
(2011-04-26)二十世纪四个四分之一世纪中,西方的中国形象完成了四次极端化的转变,美好的中国形象取代了邪恶的中国形象,而紧接着新的邪恶的中国形象又将前一个时期的美好的中国形象否定。每一个时代,西方人都对他们构筑的中国形象确信不疑,而下一个时代,他们又对前一个时代的轻信追悔莫及甚至恼羞成怒。 70年代中期中国形象开始“恶化”,西方拆解美好的中国形象,多从经济政治两方面入手。饥荒证据解构了“巨大的物质进步成就”的神话,文化大革命真相的暴露又解构了 ... -
叙述到展示:文类与中西戏剧传统的话语特征
(2011-04-26)从文本形态学上看,究竟是何种概念可以说明戏剧不同于叙事文类的核心所在,可以说明“戏剧性”的关键?如果说中西戏剧传统拥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话语模式,那么二者之间关于戏剧文类的基本概念的理解是否存着某种本质 -
歌·话·诗·白
(2011-04-26)一、歌与话:交流或误解 1735年,巴黎耶稣会教士杜赫德编辑的《中华通志》出版,其中第三卷登载了马若瑟的《赵氏孤儿》法译本,这是中国戏曲在西方的第一个译本。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译本中删去了全部的曲辞,只 -
“尤利西斯式目光”——《东方之旅译丛》序
(2011-04-26)西方现代文明对财富与知识的浮士德式的追求,一直是令人惊讶与困惑的历史事实。在短短的400年间,西方从一个偏僻的角落变成世界的中心,拥有整个大海洋的霸权,地球五分之四的土地成了它的殖民地。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研究现代文明,实际上也就是研究这个奇迹。创造这一奇迹,财富、制度、权力、心理的因素固然重要,知识的因素也不可忽略。托多罗夫谈到西班牙转瞬之间征服中南美洲的奇迹时曾说:“这惊人的成功的关键在于西方文明的一个特点……说来奇怪,那就是欧洲 ... -
列班·扫马的发现:被遗忘的人、世界与历史
(2011-04-26)1275年前后,马可·波罗到达北京的时候,中国的景教徒列班·扫马(Rabban Sauma)与他的徒弟马古思(Rabban Markos),正在北京城西南50公里外的房山“十字寺” 修行,准备去耶露撒冷朝圣。我们不知道列班·扫马与马古斯是谁,也没有听说过他们的事迹。直到1887年,600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居住在波斯西北的索罗门先生(Mr Salomon),从一位信奉景教的突厥青年那里,发现了一部叙利亚文手稿。手稿记录了列班·扫马, ... -
西方启蒙大叙事中的“中国”
(2008)西方的中国形象,关涉到西方现代性的本质、西方现代世界秩序想象的基本模式。西方现代的中国形象研究,必须追溯到西方现代性精神结构与启蒙哲学。西方启蒙大叙事中出现三种中国形象类型:停滞的帝国、东方专制主义帝国、野蛮或半野蛮帝国,是西方现代性自我认同的"他者"。中国形象作为西方现代性主导价值——进步、自由与文明的被否定的"他者",既能为西方现代性自我认同提供想象的基础,又能为西方殖民扩张提供有效的意识形态。 -
有关历史剧讨论的讨论
(2003)回顾20世纪关于历史剧问题的讨论,历次争论的焦点在于历史剧所再现的真实是指历史事实,还是历史精神。真正的问题是历史剧的现实性问题。所谓历史剧的真实性问题,始终是现实性问题的隐喻。历史剧的真实性指的是历史意义的“真实”,而这个“真实”是由“现实”决定的。所以历史剧的真实性是个权力问题,不是知识问题,其中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 -
文学:面对现实思考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