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Now showing items 31-40 of 109
“中国的一切都像长城那样……”——解析西方的中华帝国想象
(2011-04-26)
“我们中国人有某些民间的和国家的机构特别明确,而有些又特别含混。……而长城的建筑实质上也是跟这些问题相关的。”
——卡夫卡
长城是“中国的本质的象征”、“中国历史的伟大事实,也是理解中国历史的关键,实际上中国根本没有历史,中国的一切都像长城那样凝滞,千年不动。”
——F·史莱格尔
“多么壮观的景象啊!且想想那翻山越岭连绵不断的长城,只有天上的银河才能与之媲美。...... ...
用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启蒙运动利用中国思想的过程与方式
(2011-04-26)
内容摘要:中国思想参与构建西方现代启蒙经验,不仅影响到启蒙运动中最活跃的阶层与人物、最主要的思潮与论争,而且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层面上的意义,从天启神学到自然神学、从自然哲学到政治哲学再到政治经济学。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启蒙运动利用中国思想的过程与方式。启蒙思想从中国获得灵感,但中国并不是思想的对象,而是思想的方法,启蒙运动不断利用并不断扬弃中国形象,最终完成西方现代性文化的自觉。
关键词:中国思想 西方启蒙 文化利用
...
中国转动世界——探寻世界文明的中华文化资源
(2011-04-26)
摘要:在宏观历史视野内,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华夏文化圈与西方文化圈内,首先在前现代化的东亚创立了华夏文化圈,其次参与构筑了西方现代性与现代主义的文化自我,最后为东亚现代化准备了文化潜力,中国自身也在经历了衰落与磨难之后迎来了伟大的复兴,并昭示了西方模式之外的世界现代化的另一种模式。
关键词:中华文化 世界文明 历史贡献
布罗岱尔提出:现代世界是一个由不同国家民族不同力量在不同领域的相互创造生 ...
从疯狂中建立理性:文艺复兴时代的“忧郁王子”与“愁容骑士”
(2011-04-26)
疯癫之所以有魅力,其原因在于它就是知识。它之所以是知识,其原因首先在于所有这些荒诞形象实际上都是构成某种神秘玄奥的学术的因素。 ……这是一个奇特的悖论。当人放纵其疯癫的专横时,它就与世界的隐秘的必然
双重他者:解构《落花》的中国想象
(2011-04-26)
美国著名导演格里菲斯(D.W.Griffith)在电影技术上的伟大贡献,甚至可能掩盖了他在电影艺术上的成就。保罗·奥戴尔在《格里菲斯与好莱坞的兴起》一书中强调格里菲斯作为一位真正的艺术家的“思想”。因为在电影史
“被别人表述”:国民性批判的西方话语谱系
(2011-04-26)
“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的这句话,被萨义德引作《东方学》的题记。[1]萨义德和他的后殖民主义批评同道们想说明的是,东方学不仅为西方构筑了一个作为文化他者的“东方”和言说该“东方”的知识体系,而且作为话语支配着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东方文化或殖民地文化对自身的反思。跨文化交流的知识霸权理论,提醒我们重新思考中国现代的国民性批判问题。
从梁启超最初提出国民性批判理论到鲁迅为这种理论创 ...
文明之野蛮:东方主义信条中的中国形象
(2011-04-26)
人们总是试图把人分成我们和他们、集团中的和集团外的、我们文明人和那些野蛮人。
—— 亨廷顿
内容摘要:本文讨论西方现代性想象中中国形象的野蛮东方化问题:一、西方现代性在东方与西方、野蛮与文明的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念秩序中构筑中国的野蛮的东方帝国形象,使中国形象成为西方现代文明认同的“他者”;二、该形象生成于启蒙运动晚期到帝国主义时代,中国形象被东方主义纳入“野蛮东方”的话语体系,表现出所谓中国的“独一无二的东 ...
水深火热的世界——茶与鸦片:污染世界现代化历史的毒品根源
(2011-04-26)
提要:中国给英国提供了茶,英国给中国运来鸦片。茶进入英国与鸦片进入中国,经历了同样的三个阶段:首先作为贵重药品,然后作为上流社会的奢侈品,最后成为大众日常消费品。但相同的过程历史作用却完全相反。鸦片从贸易到战争,最终摧毁了帝制中国;而茶,不仅在民族体质与社会结构上促进了英国的发展,而且还建立了以毒品(鸦片)贸易为基础的殖民帝国体系。
本文尝试用叙事体表述历史,使历史经验化,从史实中看出趣味,从史诗中看到荒诞。茶与鸦片,这类轻飘 ...
汉学或“汉学主义”
(2011-04-26)
摘 要:在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语境中质疑汉学的知识合法性,提出“汉学主义”问题。广义的汉学与其说是一门学问或知识体系,不如说是一种意识形态,包括虚构与想象,协调知识与权力。狭义的汉学学科的意识形态倾向被掩蔽在学科理论假设与建制中,隐秘而不易察觉。“中国研究”出现,汉学进入后学科阶段,从冷战意识形态到中国威胁论,汉学的汉学主义贯穿始终。汉学主义批判触发的知识合法性危机,威胁到汉学学科与中国目前的汉学译介研究,后者的“自我汉学化”可能在无意识 ...
乌托邦或意识形态:西方中国观的知识状况
(2011-04-26)
摘 要:西方的中国观反复无常,关键看我们在什么意义上理解西方的中国观,是认识还是想象、是知识还是表述。在后现代的、批判的知识立场上研究西方的中国观,假设西方的中国观是西方在社会想象层次上构筑的有关文化他者的形象,自身生产与分配意义,无所谓客观的知识,也无所谓真实或虚构。西方的中国形象反复但并非无常,它在乌托邦与意识形态两极之间摇摆,超越颠覆或整合巩固,意义都在西方文化本身。西方的中国形象表现的永远是西方。
关键词:中国观;中国形象;知识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