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Now showing items 21-30 of 109
跨文化的文本形象研究
(1999)
文本是一面魔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形象,又可以看到西方文化精神的形象。从柏朗嘉宾所说的契丹到曼德维尔的大汗,文本中“契丹形象”的形成与演变.透露出从自我结构化到非我结构化再回到自我结构化的一个文化编码过程。
打造“中国梦”感召力任重道远
(2011-04-26)
看到中国春节走向海外的势头越来越强劲,很多国人也认识到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巨大潜力。有人说,过去几年间,美国保守主义政治走的是硬实力路线,专横的反恐战争与笨拙的经济危机,破坏了自由、平等、和平、繁荣、
普世价值,我们也能担当?
(2011-04-26)
中国不能拒绝担当普世价值,这是大国的世界历史责任。有关中国是否需要普世价值的论争,本身就有问题。当今时代,有谁会说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法制、人权,都是坏东西?既然是普遍好的或善的东西,谁又能拒绝
重整马华文学独特性]
(2011-04-26)
马华文学独特性是马华文学文学史的主线,它涉及一个艰难的立足点——马来亚地方与民族-国家文学,两个分裂的极端——现代性与中华性。本文试图从马华文学独特性、现代性与中华性这三个关键概念入手,分析马华文学?
走向“间性哲学”的跨文化研究[①]
(2011-04-26)
内容提要:比较文学面临着一次新的研究范式的转型,从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进入“间性研究”。本文反思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贡献与局限,认为曾经推动比较文学向跨文化研究开放的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理论,指出了东方主义的文化陷阱,却没有提供超越东方主义的文化前景。公正客观地认识西方现代性文化,倡导一种全球意识的、跨文化的文化间性伦理,走向“间性哲学”的跨文化研究,是汉语学术界目前面对西方现代性主流思潮与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的合理的反应。
...
中国乌托邦:20世纪西方的文化他者
(2011-04-26)
他乡是一面负向的镜子。旅人认出那微小的部分是属于他的,却发现那庞大的部分是他未曾拥有,也永远不会拥有的。
——卡尔维诺
20世纪西方的中国形象,在可爱与可憎、可敬与可怕两极间摇摆。在西方的想象中,有两个中国,一个使乐园般光明的中国,香格里拉,另一个是地狱般黑暗的中国,同一个中国,在西方文化中却表现为两种完全不同的形象,而这两种形象在历史不同时期重复或者稍加变化地重复出现在各类文本中,几乎成为一种原型。在西 ...
语默动静之间
(2011-04-26)
泰初有言,一切从语词开始,从语词到动作,这是戏剧创造的顺序,类似造物。几乎所有的演员都知道,“按照写下来的去演”。然而写下来的是什么?是沉寂的符号,戏剧要从这语词符号中,创造出直观具体的艺术幻象。叩
亚洲或东方的中国形象:新的论域与问题
(2011-04-26)
内容提要:分析现代印度与日本的中国形象,发现他们表述中国的知识框架与价值立场都是“自我东方化”的,中国形象不过是“去东方化”与“彼此东方化”构筑的文化他者,目的在西方现代性世界观念秩序中确认自己的文明身份。不论日本或印度,都不可能在西方中心主义话语外表述中国,也不可能在西方中心主义话语之外认同自身;亚洲不同国家的中国形象,不仅意味着该国与中国的双向文化想象关系,更重要的是意味着不同东方国家面对西方现代性进行彼此参照、自我确证的三角关系, ...
东风西渐:从“孔教乌托邦”到“红色圣地”
(2011-04-26)
西方文化曾经两度——17-18世纪与20世纪60-70年代——在传统的乌托邦视野内构筑与利用中国形象。第一次中国是“孔教乌托邦”,寄寓着西方开明君主专制理想,其“现实性”有可能将理想国渡入历史;第二次,中国是“毛主义乌托邦”,寄寓着西方知识分子的激进想象,证明革命可以完成历史的进步与道德的完善。在这两次社会政治期望乌托邦化中国的思潮之间,中国形象一度成为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审美教育的乌托邦。西方现代乌托邦化中国形象,从一个侧面证明,世界 ...
中国的“东方性”——帝国主义文化地图上的中国形象
(2011-04-26)
作为一种西方帝国主义文化话语的“东方学”,通过一整套文本与观念体系、规范与机制,构筑了一个所谓的“东方”,并赋予该“东方”一系列表现特定的“东方性”的文化特征,诸如神秘、放荡、残暴、堕落、专制、腐败、古旧、停滞、混乱、邪恶……[1]赛义德的研究限于19世纪的西亚或伊斯兰东方,事实上,在东西方二元对立的差异与等级世界秩序中,作为西方的“文化他者”的“东方”,是可以延伸的,从埃及、土耳其一直到印度、中国、东南亚甚至西方之外世界所有地区。在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