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Now showing items 1-10 of 37
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与中国形象研究
(2005)
亚洲或东方的中国形象:新的论域与问题
(2006)
分析现代印度与日本的中国形象,发现他们表述中国的知识框架与价值立场都是“自我东方化”的,中国形象不过是“去东方化”与“彼此东方化”构筑的文化他者,目的在西方现代性世界观念秩序中确认自己的文明身份。不论日本或印度,都不可能在西方中心主义话语外表述中国,也不可能在西方中心主义话语之外认同自身;亚洲不同国家的中国形象,不仅意味着该国与中国的双向文化想象关系,更重要的是意味着不同东方国家面对西方现代性进行彼此参照、自我确证的三角关系,其中西方现 ...
想象的疆域:从文学批评到文化批判
(2004)
赛义德的《东方学》开启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的浪潮,不仅改变了人们思考文化与政治关系的思维方式,改变了西方文化自我审视的态度,也改变了东方自我书写的方式。但是,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只关注否定的、意识形态性的东方主义,遮蔽了另一种东方主义,即肯定的、乌托邦式的东方主义。后者在西方文化中历史更悠久、影响更深远,涉及的地域也更为广泛。它所表现的西方世界观念中特有的开放与包容性、正义与超越、自我怀疑与自我批判的精神,是西方文化创造性的生机所在,也是我 ...
西方戏剧理论史与东南亚华语戏剧史 ——关于两个研究项目的反思
(2006)
正>一西方对西方戏剧理论史的系统研究,已经有一个世纪的历史,其代表性成果从20世纪20年代英同戏剧理论家尼科尔(A·Nicoll)的《两欧戏剧理论》(国内有徐士瑚先生译本), 到80年代美国著名戏剧理论家卡尔森(M·Carlson)的《戏剧理论史》,对西方戏剧理论的发展都有过全面深入的研究。我国有关西方戏剧理论的译介与研究,几乎与话剧创作同步,从早期宋春肪、洪深到陈瘦竹、谭霈生、余秋雨,虽没有
西方的中国形象史:问题与领域
(2005)
七个世纪西方不同文本塑造中国形象,相互参照、彼此引证,已经形成一种观念传统,其中有连续与承继,也有变异与断裂,探讨这一形象传统的生成演变过程及其不同的意义侧面,提出1250年作为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的起点、1750年作为重要转折点,分析中国形象的思维方式、话语体制、权力结构,及其乌托邦或意识形态意义,最终描绘出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的基本前提、主要问题与学科领域,为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提供一份地图。
另一种东方主义:超越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
(2004)
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遮蔽了另一种东方主义。西方文化传统中 ,有两种“东方主义” ,一种是否定的、意识形态性的东方主义 ,一种是肯定的、乌托邦式的东方主义。前者构筑低劣、被动、堕落、邪恶的东方形象 ,成为西方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种“精心谋划” ;后者却将东方理想化为幸福与智慧的乐园 ,成为超越与批判不同时代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乌托邦。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只关注否定的、意识形态性的东方主义 ,但是肯定的、乌托邦式的东方主义 ,在西方文化中历史更悠久、影响更深远 ...
鸦片帝国:浪漫主义时代的一种东方想象
(2003)
浪漫主义时代的东方想象中 ,鸦片帝国是一个表述某种彻底的“东方性”的神话。鸦片具有似是而非、不证自明的“东方性”,而中国形象又在地理经验与心理经验上通过鸦片梦幻将这种“东方性”表现出来。鸦片 -梦幻 -中国形象作为一种有关东方性的“表述系统”,出现在不同类型的文本中 ,从诗歌到自传 ,其意义也不断被哲学与历史文本证明 ,从而将不同文本同一的内在结构与文本产生的文化历史语境结合起来 ,使浪漫主义时代东方想象中的“鸦片帝国”变成西方文化构筑“他者”的话语。 ...
双重他者:解构《落花》的中国想象
(2002)
在 2 0世纪初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东方热情中 ,中国形象作为前现代想象中的“他者” ,表现一种怀乡恋旧的寄托与精神和谐的向往。笔者以格里菲斯的电影《落花》为典范文本 ,试图在文化研究视野内 ,解构 2 0世纪初西方有关中国的“他者”想象。揭示电影作为一种新兴艺术形式参与构筑文化大话语的功能与形式。电影既是大众神话的构筑者 ,又是大众神话的超越者 ,它同时“重复”与“重构”着某种流行文化的“套话”。
【英文摘要】 The images ...
重整马华文学独特性
(2004)
马华文学独特性是马华文学文学史的主线 ,它涉及一个艰难的立足点———马来亚地方与民族—国家文学 ,两个分裂的极端———现代性与中华性。本文试图从马华文学的独特性、现代性与中华性这三个关键概念入手 ,分析马华文学史上的几个观念误区 ,解释从南洋色彩、马华文学独特性、爱国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到经典缺席与断奶论等 1 990年代以后文学论争的意义。
【英文摘要】 The “uniqueness" of Malaysian Chinese ...
从历史构筑意识形态:中国现代史学与史剧的意义
(2003)
从历史构筑现代国家意识形态 ,这一自觉的现代文化使命感 ,使启蒙立场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发现并利用了新史学与新史剧之间的协调动力关系。新史学通过学术真理获得话语权威 ,新史剧则通过艺术形象实现话语权威的大众化 ,使纯粹的思想变成大众世界观 ,创造出意识形态的整体性。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方法 ,而郭沫若的史学与史剧 ,是最具典范性的研究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