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孟子集注》解“尽心知性”与“格物致知”——兼论牟宗三的误解
Abstract
牟宗三以现代主客二分的认知论把朱熹的\"格物致知\"诠释为\"泛认知主义\",又认为朱熹以《大学》\"格物致知\"诠释《孟子》\"尽心知性\",因而\"尽心\"是\"认知地尽\",非孟子意。但事实上,朱熹的\"格物致知\"之\"知\"是主客一体的\"德性之知\",并非主客二分的认知论,而且朱熹把\"格物致知\"与\"尽心知性\"联系起来,主要是为了从语言结构次序上说明\"格物\"对应于\"知性\"而为先,\"致知\"对应于\"尽心\"而在后,并不是要用\"格物致知\"诠释\"尽心知性\"。从\"格物致知\"的角度看,朱熹《孟子集注》解\"尽心知性\"可以被看作是格心之为物,而朱熹《大学章句》解\"格物致知\",则是要求以格心之为物为中心,并进一步推展格\"天下之物\"。这样的理解,不仅可以看到《孟子集注》解\"尽心知性\"对于《大学章句》解\"格物致知\"的密切而互补的关系,而且能够揭示出《大学章句》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内涵,又能避免把朱熹《孟子集注》解\"尽心知性\"看作\"认知地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