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English
  • English 
    • 中文
    • English
  • Login
Search 
  •   DSpace Home
  • 学者专集
  • 杨际平
  • Search
  •   DSpace Home
  • 学者专集
  • 杨际平
  • Search
JavaScript is disabled for your browser. Some features of this site may not work without it.

Search

Show Advanced FiltersHide Advanced Filters

Filters

Use filters to refine th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items 1-10 of 64

  • Sort Options:
  • Relevance
  • Title Asc
  • Title Desc
  • Issue Date Asc
  • Issue Date Desc
  • Results Per Page:
  • 5
  • 10
  • 20
  • 40
  • 60
  • 80
  • 100
Thumbnail

中晚唐五代北宋地权的集中与分散 

杨际平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出版社, 2005-03)
【摘要】唐末五代与北宋时期,有关土地兼并的事例很多,反映当时的土地兼并形势确实很严重。许多学者由此得出结论:“在宋代由于大土地所有制的急剧膨胀,全国百分之六七十以上的耕地已为地主阶级所占有”。我以为这些学者对宋代土地集中程度的估计太高。据五等户版簿测算,唐末五代宋初地主阶级占有的土地约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45%上下,农民占有的土地约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55%上下。北宋中、后期地主阶级占有的土地下降至35%上下,农民占有的土地上升至65%上下 ...
Thumbnail

序言-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文选 

杨际平 (2011-04-26)
Thumbnail

唐田令的“户内永业田课植桑五十根以上”──兼谈唐宋间桑园的植桑密度 

杨际平 (中国农史编辑部, 1998)
《齐民要术》时代,北方每亩约植桑2.4株(间种禾豆等)。《四时纂要》时代,北方专业桑园每亩约植桑9株~10株。陈■《农书》时代,长江下游专业桑园亩植桑约15株。金元之际或稍早,长江下游专业树桑桑园亩植桑7株~8株;专业地桑桑园亩植桑约240株。明清时期,大体仍如此。到了近代,湖州专业桑园的植桑密度更达每亩1000株上下。亩植桑50株上下的专业桑园,汉唐间未曾大面积出现,金元以后亦未曾大面积出现。唐田令规定的永业田植桑,是20亩植桑50根 ...
Thumbnail

唐五代“屯田”与“营田”的关系辨析 

杨际平 (汕头大学学报编辑部, 1999)
在唐五代,“屯田”和“营田”是封建土地制度中两项重要内容。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史学界长期争议不决。本文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分阶段理清了两者的关系,认为在唐前期,“营田”泛指经营土地,“屯田”是一种特殊的官营土地制度。唐后期至五代,出现户部营田务管领的营田,乃是与屯田并行的另一种官田系统。文章还否定了唐后期屯田转化为营田的说法。
Thumbnail

唐前期的杂徭与色役 

杨际平 (历史研究编辑部, 1994)
<正> 《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与《唐会要》卷八三《租税上》记唐代赋役制度云:“凡赋役之制有四: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役,四曰杂徭。”关于唐朝租、调、役的征敛对象与数额,《唐六典》与《唐会要》都有比较详细的叙述,唯独对于杂徭,却只是一笔带过,未作进一步阐述。两唐书《食货志》与《通典·食货》记唐代前期赋役制度,更是仅及租、庸、调、户税、地税,而不及杂徭。由于上述史籍对唐代的杂徭制度语焉不详或略而不提,故今人对唐代杂徭的认识也就颇多分歧。多 ...
Thumbnail

唐代的奴婢、部曲与僮仆、家人、净人 

杨际平 (中国史研究编辑部, 1996)
唐代的奴婢、部曲与僮仆、家人、净人杨际平一、唐代奴婢的法律地位我国封建社会是阶级的社会,也是等级的社会。唐代也是如此。唐代的等级划分十分复杂,大致而言,可分为“良”与“贱”两大社会等级。“良”主要包括各级官吏与编户齐民。“贱”主要指奴婢、官户、部曲。介于两者之间则有杂户、工户、乐户等。
Thumbnail

唐律未曾明定分成租为法定形式——《隋唐时代的地租制度》一文订误 

杨际平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1991)
Thumbnail

杨际平论著索引 

杨际平 (2011-04-26)
杨际平简历 杨际平,1938年10月生。福建省平潭县人。1956年由福建师院附中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61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先后在湖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湖南零陵三中、湖南零陵一中工作。1978年考入厦门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1981年毕业留校。现为厦门大学历史系退休教授。普任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理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 出版专著:《均田制新探》(1994年获福建省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合著 ...
Thumbnail

两本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评介 

杨际平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编辑部, 1984)
Thumbnail

论北魏太和八年的班禄酬廉 

杨际平 (厦门大学学报编辑部, 1994)
  • 1
  • 2
  • 3
  • 4
  • . . .
  • 7

copyright © 2002-2016  Duraspace  Theme by @mire  厦门大学图书馆  
About | Policies
 

 

Browse

All of DSpaceCommunities & CollectionsBy Issue DateAuthorsTitlesSubjectsThis CollectionBy Issue DateAuthorsTitlesSubjects

My Account

LoginRegister

Discover

Author杨际平 (64)李卿 (2)GENG Hu (1)YANG Ji-ping (1)堀敏一 (1)... View MoreSubject敦煌 (10)吐番 (6)宋代 (2)秦汉 (2)guo geng (1)... View MoreDate Issued2010 - 2011 (14)2000 - 2009 (20)1990 - 1999 (19)1982 - 1989 (11)

copyright © 2002-2016  Duraspace  Theme by @mire  厦门大学图书馆  
About | Polic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