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Now showing items 1-10 of 13
深化环境史研究刍议
(2013-6-25)
<正>环境史探讨人类与环境的互动。与以往的历史研究相比,这一研究既充满着机遇,又面临着更大的困难与挑战。几位资深的环境史学家均强调,环境史使历史学成为比从前更为困难的一门学问,历史学者必须尝试学习自然科学并掌握超出传统历史训练的相关知识。换言之,环境史必须采取跨领域或曰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的研究途径。1根据研究主题不同,需要结合不同学科及其方法,有学者提出其中最重要的是生态学,它为环境史学家提供了最为巨大的帮助。 ...
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前沿与展望
(2014-12-25)
<正>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前沿与拓展方向,海外学者业已有所论述:有学者主张考察自然环境的变化,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以及资源边疆、水利系统、森林木材、大型役畜、居住环境等方面的问题;1另有学者从其他方面补充了若干议题。2中国内地学人也提出了努力的方向。3不过,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学界的讨论并不多。本文立足于中国实际,分别以环境史研究的基本
人物传记中水利史料的考辨与利用——以明清时期的项忠传记为例
(厦门大学, 2011)
【中文摘要】流经西安城的通济渠与引泾(河)渠首的广惠渠,是明代关中新修的著名水利工程,且被作为政绩写入明清时期的众多项忠传记之中。但是各种人物传记在史料选取、事项表述上具有主观倾向性,有的与史实存在明显背离。事实上,水利等记载不仅是作者记录的传主生平内容,而且是其凸显或褒贬传主的话语与依据,往往因人纪事,包含着作者的价值取向与内在意蕴,但针对水利研究或难以为凭。辨别史料性质、理清各类史料之间的脉络是开展进一步研究的基本前提。【英文摘要】The ...
项忠与明代关中水利——兼论人物传记中的水利史料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0-06-24)
<正>项忠(1421—1502),嘉兴人,正统七年(1442)进士,曾任陕西按察使,后以都御史巡抚陕西。本文讨论的项忠在关中兴修水利有两项:一是西安城市引水工程(即通济渠);二是在传统引泾灌区修建新的引水渠道——广惠渠。该两项水利不仅是明代关中著名的城市供水、农田水利工程,而且作为传主的主要政绩写入明清时期的项忠传记之中。关于流经西安城的通济渠,学界对其水源、布线、修筑、兴衰等进行了考察与分析。关于广惠渠,则考察了其兴修过程、并援引了八 ...
走向实践的历史教学——厦门大学历史系本科生的田野调查
(2012)
实践教学是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走向田野,是教学相长、“实践育人“的较好路径。厦门大学历史系本科生的田野调查,是对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并在摸索中得到改善与提高。田野实习实现了教学侧重由知识到技能的转移、教学地点由书斋到田野的转换,学生们在集体协作的实践中掌握文献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搜集材料、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寓了解之同情,从了解到理解,提出自己对于各类、各层次学术问题的观点与看法。田野调查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与训练 ...
泾渭清浊:乾隆朝的考察辨析及其功用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 2015-12-10)
综合分析清代泾渭清浊的年内差异,可以发现泾清渭浊、泾浊渭清均较常见,泾渭二水在交汇处孰清孰浊并非恒定不变,亦非总是泾渭分明。然而,乾隆皇帝将《诗经》中"泾以渭浊"认定为泾清渭浊,奉命实地考察的官员亦得出相同结论,这一认知、调查以及御制诗文遂被镌诸碑石,拓片则钦赐王公大吏,以期达到吏治规训等目的,并对后人解读该诗句及辨识泾渭清浊产生了直接影响。以此为个案,尝试既考察不同群体的环境观念,又重视不同认知的整合统一,将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 ...
当代史学新支——环境史
(文化纵横, 2013-10-10)
<正>环境史探讨人类与环境的互动演化,其在20世纪70年代正式成为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弥补了传统史学总是忽略自然,仅侧重于人类政治活动的学术缺憾。环境史虽然重视自然,但它在整体上绝不只是停留于自然的历史,社会经济、思想观念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值得研究与重视。新的历史必须将人类事务置于地球生态系统的背景下加以考察,人与自然互动这一主题贯穿于每一个历史时期。现在,人们意识到,对地球生命系统越来越强的干预,不仅没有带领我们走进理想
区域水利建设中的天地人——以乾隆初年崔纪推行井灌为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2011)
主要利用新发掘的档案史料,以乾隆初年并不局限于地方性知识的崔纪推行井灌为例,按照事件发生的次序与关联性来探讨区域水利建设中的天、地、人因素及其关系,在结合长期稳定或变化缓慢因素的同时,加强即时性的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研究,揭示区域水利活动的内在脉络、国家与地域社会之间的有机联系。
环境史:学科交融与侧重
(读书, 2011-11-15)
<正> 一九七○年,当美国学者纳什(Roderick Nash)在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UCSB)注册开设环境史课程时,仍心存忐忑。对于一门没有现成参考材料的新课程,如何开展教学值得斟酌。从事后来看,该课程不仅受到学生欢迎,而且被视为环境史学科成长历程中的标志性事件之一。两年后,他将这一"新的教学领域"撰成论文发表,并将论文的主标题确定为"美国环境史"。学界有人据此认为,"环境史"
论题:继承与创新——明清以来的环境与社会经济史研究
(历史教学问题, 2011-08-15)
<正>钞晓鸿教授:学术研究重视传承,但更强调创新。今天我们一方面要努力汲取已有成果的精髓,尊重学术传统,领会学术旨趣,掌握研究方法,发挥研究特长与优势;另一方面,也要开阔眼界,学人所长,了解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在继承的基础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