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Now showing items 1-10 of 10
探寻黄册之实 阐发一家之言──读《明代黄册研究》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99-12-15)
本世纪前期陕西农业雇佣、租佃关系比较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1999)
晚清时期陕西移民入迁与土客融合
(厦门大学, 1998)
明清时期的陕西商人资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1996)
区域社会·商业资本·商人行为——以明清“陕西商人”为例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9-08-01)
商人行为体现于商业资本的整个运作过程,两者均与区域社会联系密切,因而通过区域社会特征可以得到更好地把握与说明。本文以明清时期著名的“陕西商人”为例,分四个方面具体探讨其与关中社会之间的互动与整合关系:一、例举方法的最大效用是证伪,据此得出商人“以末致财,用本守之”——这一传统观点值得反思。而关中地权分散、转移缓慢却从根本上反而证明了陕西商人并不热衷于兼并土地。二、陕西商人推动了关中社会风气的转变,而当地习俗同时也在规范着商人行为。三、宗 ...
郭桓贪污案数额辨误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07-02)
<正文>明洪武十八年三月,郭桓贪污官粮被诛(见《明实录》洪武十八年)。赃粮数目,《明史·刑法志》称“赃七百万”;《明通鉴》该年中也载“坐盗官粮七百万石。”后人据此谓郭桓贪污案的数额为“七百万石”。然而,早在明末清初谈迁就已指出:“盗粮七百万石未尽。”(《国榷》卷8太祖洪武十八年)就连朱元璋本人也直言不讳地说:“前者榜上若改尽写,恐民不信,但略写七百万耳。”(《御制大诰》郭桓造罪第49) 作为研究明初封建法制珍贵文献的《明大诰》,对澄清郭 ...
人地关系观的历史统一
(1996-05-15)
<正> 人地关系在此是指由于人类生存与发展活动而引起的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人地关系观则是指人们对“人地关系”的基本看法或观点。历史上由于人类自身认识水平的限制和不同学者文化素养的差异,曾先后出现过许多彼此不同,甚至是相互对立的人地关系观。但作为人地关系这一客观实在,应该有一种切合实际的统一认识。因此,如何消除或减少以往不同人地关系观之间的分歧,使不同学者间达成共识,就成为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人类要生存,地球要拯救, ...
陕商主体关中说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96-06-15)
陕商主体关中说钞晓鸿众所周知:明清时期陕西曾孕育了为数不少、颇具实力的商人群体。他们不仅经营于故土,而且走南闯北,足迹几遍全国的绝大多数地区,人称“陕西商人”①。然而,清代陕西南跨秦岭,北抵长城;明代的陕西更辖有其他西北广袤之区。事实上,并非每个州县...
试析明初监察机制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12-31)
从广义的监察概念考察明初的监察设施可见明初存在着一个以皇帝为中心的、多层次的监察机制。其中特务监视与民众监督是其两大特色。这虽然在一定时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因运行不佳而转向自己的反面,并走向衰败。这种机制对明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军务总督始设考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10-28)
本文利用官方史书、地方志、私人撰述考证明代军务总督的渊源及始设时间,指出《饮定续文献通考》、《春明梦余录》等书的错误记载,确定明代军务总督的始设时间是英宗正统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