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汝惠:上海“孤岛”时期抗战文学的一面旗帜
Abstract
陈汝惠(1917-1998),中国现代作家、教育家。1917年1月17日出生于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在党的教育下,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在上海从事抗日、迎接解放和新中国诞生的革命活动,发表了大量抗日、反蒋文章和进步文学作品,为抗战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积极贡献。1947年,他创办上海市立江湾中学(是当时上海17所市立中学之一)并出任首任校长,保护和支持中共地下党组织和地下党员,江湾中学成为新中国成立前上海地下党组织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阵地之一。1950年,陈汝惠由新中国第一任教育部长马叙伦推荐,随王亚南校长南下,先后任厦门大学教育系副教授、校直属教育学教研室主任、海外华侨函授部副主任。1956年,主持编写了新中国第一部《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1978年任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1982年主持编写了《建国三十三年高等教育大事记》,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10月,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育学院和海外教育学院联合举办了“陈汝惠教授创作与学术研究研讨会”,2010年7月,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了由1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撰写的论文集《陈汝惠研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题写了书名。
陈汝惠的文学活动,可追溯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是当时上海“孤岛”时期抗战文学的一面旗帜,成就主要在小说和杂文方面。
1932年1 月28日和1937年8月13日,侵华日军在上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一·二八”、“八一三”两次淞沪战争,当时上海英、法租界成为爱国进步人士汇聚的中心。留在“孤岛”的进步文化工作者,虽四面受敌,仍然不断发出抗日救国的呼声,陈汝惠就是其中的一位典型代表。1938年,他在中共地下党支持下出版了第一部作品集《断章取义集》,书中收入的《儿女英雄》《如此壮举》《孤军血泪》等文章,深刻揭露了日军的侵华罪行,热情讴歌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和中华儿女团结抗日的壮举。
“孤岛”沦陷后,上海文坛很多作者停止了写作,但陈汝惠还是冒着生命危险坚持文学创作。1939年至1943年,先后在《小说月报》等刊物上发表《女难》《死的胜利》《小雨》《捕珠手》等大量中短篇小说。出版了《三人行》小说集(金屋书店印行),收入了《死的胜利》《小雨》《共死生之》《三人行》《沉船》等作品,从不同侧面描写了热血青年为国家民族的存亡舍生取义、奋力抗战的故事,使读者在热血奔腾中思考人生的哲理,热爱真理和正义。在抗日胜利的历史时刻,陈汝惠向上海市民散发了数百万份由他亲自执笔起草的《告上海市民书》,号召上海市民迎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