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Now showing items 1-10 of 21
美国高等教育公私合作的典型与趋势——以普渡大学收购卡普兰大学为例
(2018-06-20)
近年来美国可授予学位的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整体下降。尤其是私立营利性学校,其生存与发展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不少营利性学校纷纷寻求出路,如营利性的卡普兰大学并入著名的公立研究型大学普渡大学。这种模式是否可以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公私合作的典型与发展趋势?通过对普渡大学成功收购卡普兰大学进行归因分析,并探究其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加深对美国高等教育公私合作的理解,进而为我国高职院校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我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课程教学策略研究
(2018-07-15)
我国实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课程教学策略具有现实意义上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正当性。然而,过度功利化的绩效考核方式、待强化的国际化师资队伍、狭隘的学科本位化课程规划设计等因素削弱或阻碍了上述策略的实施效果。针对此种情况,应探索特色化的课程国际化教学绩效考核机制,提升师资团队及其主导下的教学组织过程的国际化水准,强化课程国际化整体规划设计等,以优化对我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课程教学实践模式。
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道路
(2018-12-31)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小国、弱国发展成为世界级大国的转变,并正在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走上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道路,主要由坚持党的领导、以改革开放驱动发展、以完善体系支撑发展、以多元投资保障发展、以质量保障促进协调发展五大内涵构成。这是一条探索之路,更是一条自强之路、创新之路。
基于指数分析的高校“县域办学”决策模型研究
(2018-07-25)
高校落户县域办学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地方化的新特征,市场机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高校\"县域办学\"存在现实的市场风险,构建以县域GDP、常住人口、一般公共预算、交通条件为参数的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理论指数,以落户县域高校的办学类型、办学规模、办学时间为参数构建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指数,通过两类指数比较建立高校县域布局的分析模型,有利于提升高校\"县域办学\"决策的科学性。同时,需要通过加强省域统筹、兼顾校地利益、构建长效机制来推动高校与县域实现转型发展。
“双一流”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和谐共生发展
(2018-07-28)
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既需要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更呼唤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以包容性发展共同迈向卓越。走向\"和谐共生\"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理想状态则是实现高等教育的多元互惠均衡发展。当前,制约中国高等教育\"和谐共生\"的主要因素包括高校区域分布、教育经费投入、精英人才分布和科技产出等多方面的不均衡,而\"双一流\"建设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加剧现有矛盾。为此,在\"双一流\"建设中应走合作之路、开放之路、稳健之路,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优化。
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2018-06-04)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党和国家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的核心,是4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政策演变的必然选择。它在宏观层面需要解决高等教育发展重心偏低、高等教育同质同构以及优质高等教育发展不充分等问题;在微观层面应当直接针对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如高校人才培养专业化刚性过强、课程教学浅表化、优质教学资源不足以及教育教学文化薄弱等。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宏观和微观层面都应积极建构与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功能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采 ...
中国与中亚国家“教育丝绸之路”合作路径探析——基于中亚四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2018-07-17)
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四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分别处于普及化、普及化、大众化和精英化发展阶段,其高等教育有着不同的发展需求;教育投入存在差异,总体上低于国际平均水平;高层次人才培养相对较少;各领域的招生比例差异较大。中国要对接\"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发展需求,构建多层合作机制,根据中亚四国的发展差异,着重扩大与中亚国家研究生层次的高等教育合作,重点发展能源、信息技术、交通、纺织、旅游、农业等领域人才合作, ...
美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2018-07-10)
美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90年代初期。1893年,克拉克大学第一任校长斯坦利·霍尔首次开设高等教育研究课程,开辟了一个可授予学位的高等教育研究领域。20世纪2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促进了高等教育研究的繁荣发展。在内容上,当前美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在行政、管理、领导力、学生事务、学生发展等方面;在规模上,美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展望未来,提升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认同感及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的学术影响 ...
国学在高等教育中的三重融合
(2018-07-12)
作为当代教育中最具活力的文化思潮与散发悠悠历史韵味的经典之学,国学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通过对国学学问体系的理性思考,我们对国学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的指导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只有促进学科融合,夯实国学教育的基础,并且拥有古今中西融合的贯通视角,破除高等教育与国学之间的壁垒,才能达到国学教育人文融合的最终目标,从而促进大学生的文化自觉。
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发展趋势及其启示——基于11个国家(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考察
(2018-11-12)
自世界高等教育逐渐步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以来,世界各国(地区)在构建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对四大洲共11个国家(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结构、立法、理念与原则以及质量评估的内容与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据此对我国新一轮本科教育评估工作提出一些建议:继续采用审核模式,发挥文化机制作用,引导高校形成质量改进文化;突出\"学生中心\"理念,坚持成效导向,注重学生学习体验以及学生参与;强调学校自评和后续整改,重视评估工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