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Now showing items 1-10 of 22
大学中学衔接路径探究
(2016-03-29)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如同一场接力赛,中学和大学之间这一棒的衔接显得至关重要。有关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的衔接,国外对此关注较早,相应的配套措施也较为成熟完善。美国大学实施的“高中——大学双学分课程”、大学预修课程(AP课程),英国设置的第六学级、两年制的预修课程等,都是为了解决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相脱节而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 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之间衔接体制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中国教育体制中具有高度 ...
生活哲学视角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
(2016-10-20)
生活哲学在19世纪中期开始出现复兴,主张哲学应回归生活世界。它以人的生活为出发点和归宿,探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种哲学观关注人以及人的生活,内蕴着生成性思维。它强调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培养,促进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为此,把生活哲学作为高等教育哲学的一个视角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这一视角下,高等教育应教学生认识自我、热爱生活并关注学生的自我生成,把学生培养成能够展现自我、实现价值、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并创造生活的幸福的人。
加强中国的院校研究理论建设 助推高校提升办学水平
(2016-10-20)
我国院校研究并非始于引进美国院校研究概念和理论之后,而是与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同生共长发展起来的。建设中国的院校研究理论是一项有别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任务,它既是提高院校研究专业化水平,培养专业化的院校研究人才,促进高水平高校建设的需要,又是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学科走向成熟的需要。
回归知识:高等教育应该如何“培养人”
(2016-04-15)
知识在高等教育当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高等教育应该传授知识还是培养人"这一提法将二者人为地对立起来,却忘记了传授知识是培养人的重要途径。要让知识在人的培养当中发挥作用,必须努力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而这依赖于大学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论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之“多”
(2016-04-25)
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相关理论的提出是高等教育研究进程中的重大理论成果和学术创见。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之"多"在于研究内容涉及学科范畴多、研究目标跨越学科门类多、研究视角借鉴学科范式多、研究方法借助学科领域多、研究人员从属学科专业多和研究成果形成学科分支多。在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过程中,务必注重研究的实践性、选择性和有效性。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与实践的反思
(2016-04-05)
中国在高等教育方面是一个大国,而不是一个强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同时,我国高等教育陷入质量、平等和就业等多重困境。这种局面的形成,既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有关,又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阶段有关。理论与实践的反思有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进而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
我国高等教育若干典型供求关系研究
(2016-01-20)
高等教育供求关系是高等教育社会适应性的核心问题,结构性问题又是高等教育供求关系中最突出的问题。对我国高等教育若干典型供求结构的经验分析发现:在院校层面,第一类供求矛盾表现突出,民办院校需求不足;在专业层面,第二类供求结构失调,专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适应性不足;在空间层面,第一类供求矛盾引起的教育公平问题凸显,须引起足够重视。最后,从影响和改变各类矛盾背后的本质因素,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各个层面供求均衡机制的角度得出若干建设性政策启示。
大学战略规划与大学治理文化——重温乔治·凯勒的《大学战略与规划》
(2016-03-15)
乔治·凯勒所著的《大学战略与规划》一书是高等教育规划领域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提出了"大学战略是高等教育管理革命"的伟大命题,该理论命题蕴含着高校管理文化的两次重大变迁:从"垃圾桶决策"到"战略决策"是大学决策方式的根本转变,从"权威决策"到"参与决策"是大学治理理念的价值诉求。目前我国大学战略面临的诸多困境归根结底是由于大学治理中的文化斗争所导致的。这种文化斗争的冲突集中表现为,政府管控文化、市场调节文化、大学自治文化以及师生参与文化之 ...
高等教育“创优”工程项目的喜与忧——基于《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的分析
(2016-03-20)
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五年来各类高等教育"创优"工程项目实施成效进行总结概括的基础上,梳理了"十二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创优"工程项目调整政策方向、改进实施方式的转折过程,指出了高等教育"创优"工程项目改进实施方式面临的核心问题,并从资源统筹、合理评价、精准投入三个方面,提出了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创优"工程项目改进管理和实施方式的若干建议。
论现代大学之学分制
(2016-09-15)
学分制作为大学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而创立的一种极具现代性的教育教学制度,强化了现代大学的现代性。在中国大学现代化的进程中,学分制的积极作用将不再囿于学生、教师和教育教学管理等微观层面,突出体现在促进了现代大学教育教学理念的普及和深化、成为了现代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促进了现代大学更加开放和多样发展这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