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Now showing items 1-10 of 13
经济调整对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金融论坛编辑部, 2009-07)
2008年以来,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经济已进入调整周期,这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了许多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未来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认为此次经济调整在短期内难以结束;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调整所引起的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深入剖析了造成商业银行经营不利影响的三个主要因素:净息差收窄、中间业务收入增速减缓和信贷资产质量下降;最后,本文提出中国商业银行应对宏观经济调整的四个建议:强化资产负债精细化管理、拓宽中间业务收入 ...
海峡两岸银行业合作的构想
(2009-12-20)
<正> 新形势下,两岸商业银行纷纷向相关监管机构递交设立分行的申请,希望通过互设分行的方式,快速进入对方市场。本文基于监管成本理论,重点考察两岸银行业合作的监管效率,通过对成本收益分析发现:两岸银行业合作,互设分行未必是最优的合作模式。考虑到监管成本,应该对进入己方市场的银行资质进行审
商业银行环境风险管理体系的程序设计
(《环境经济》编辑部, 2009-03-15)
对一个商业银行来说 环境风险管理主要是指在其信贷决策时要考虑到环境和社会方面的因素,力求降低银行及其客户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而实施一套合理设计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程序则会给银行带来商业上的收益。
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战略探析
(2009)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国际经济、金融一体化的不断发展,走跨国经营之路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我国商业银行推进跨国经营过程中,通过海外并购实现迅速扩张是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首要战略。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危机也是转机,这为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浅谈金融危机下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
(2009)
本文首先剖析了金融危机向国内经济传导的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若干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运营效率的实证分析
(2009)
随着商业银行间竞争的加剧,效率成为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本文运用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建立了评价银行效率的指标体系,实证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总体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规模收益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总体效率要普遍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规模报酬递减的现象,而多数股份制商业银行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总体效率较低,而规模效率低下是导致总体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总体效率较低的商业银行都存在投入过剩的现象。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及绩效的实证研究
(2009)
对已上市的14家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及其对银行绩效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大股东的国有性质及其较强的控股能力对银行绩效产生了正面影响,第二到第五大股东持股之和的比例如果过大,形成与第一大股东抗衡的态势,将对银行绩效产生负面影响;董事会规模与银行绩效负相关,独立董事比例和执行董事比例与银行绩效不相关;外部监事比例和职工监事比例与银行绩效不相关;高管薪酬对银行绩效没有产生影响。
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2009)
当前对商业银行进行绩效评估有重大意义,本文结合商业银行的特点,提出一套绩效评估统计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对15家商业银行进行绩效评估,并对商业银行未来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希望有助于商业银行绩效的提升。
公共财政解决国家助学贷款发放困境的可行性分析
(2009)
国家助学贷款发放工作始终面临着银行“惜贷“、学生拖欠形成恶性循环、高校扩招带来教育成本转移以及财政性教育支出不足等问题。随着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以公共财政解决国家助学贷款发放问题具有了可行性。国家助学贷款要摒弃以商业银行为主提供国家助学贷款的做法,转而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解决国家助学贷款发放问题。建立国家助学贷款专门机构、国家助学贷款资金的筹集多样化、加强国家助学贷款资金的管理、建立公共财政承担国家助学贷款资金的风险承担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研究
(2009)
许多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一直存在着严重的不良资产问题,而不良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商业银行保持资产流动性、提高资本充足率,能有效解决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是一种有很大发展前景的金融创新工具。简要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状况与成因,以及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并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对不良资产证券化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且简要阐述了不良资产证券化所面临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