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Now showing items 1-10 of 61
简论太虚的人间佛教思想与近代文化启蒙
(2011-04-26)
内容提要:太虚主张佛教的教理应该“有适合现阶段思潮底新形态”。其人间佛教思想正是如此,既是近代文化启蒙思潮的产物,又是这一启蒙思潮的构成部分。太虚倡导的人间佛教是以“人”为本的佛教,表现出对“人”、“人生”的关切;人间佛教还佛、菩萨以“人”的本来面目,廓清了“佛”、“菩萨”与鬼神迷信的界限;人间佛教强调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佛教成为促使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助力;人间佛教强调在人间创造净土,无须在人间之外另求净土,这就使佛教真正贴近现实 ...
唐大安禅师生平的几则考证
(2011-04-26)
大安禅师是闽人,先后在湖南沩山与福州怡山传法,誉满丛林,是晚唐禅宗名僧。佛教史籍与地方志乘有关其生平诸方面的记载互有出入,因此有必要对此作一番考证,予以澄清。
1、关于大安禅师的俗籍、生年
有关大安禅师的俗籍,传世的佛教僧传与灯录记载不明确。总得看来,有以下三种说法:
其一,大安的俗籍为福州福唐
《祖堂集》大安传载:“福州西院和尚,嗣百丈。师讳大安,福州福唐人也。未覩行状,不知姓族。” 意思是大安为福唐县(今福建福清市)人。
其二,大安 ...
晚唐五代福建禅宗与南岳禅宗互动
(2011-04-26)
道一离南岳于开元末年入闽抵建阳佛迹岩结庵,将南岳禅系传入福建,经过其后代的弘法使晚唐福建南岳禅系鼎盛,形成复盖福建全境的传法格局。唐僖宗朝在与南岳禅系的互动中,青原系禅师义存在侯官雪峰山异军突起,逐渐打破了南岳禅系在闽的“一统天下”,昭宗朝后期至五代闽国时以雪峰一门为主的青原禅系在福建走向鼎盛,取代南岳禅系,形成复盖福建全境的传法格局,福建禅宗开始成为辐射全国的辐射源,同时也辐射到南岳,在促进南岳青原禅系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禅宗在南岳的文化积淀。
太虚法师的文化世界化与佛教世界化思想探讨
(2011-04-26)
近代中国是中西文化广泛接触与交融的时期,长期以来学界普遍关注西方文化输入东方特别是中国及其所造成的影响,而对这一时期东方文化乃至中国文化向外输出则缺乏应有的关注。“全球化”问题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问题,“文化全球化”是其中必涉的话题。事实上,文化的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早在近代中国国门被迫打开之后就已悄然出现,随着历史进入二十世纪日趋明显。本文拟探讨太虚法师的文化世界化与佛教世界化思想,试图从一个侧面揭示近代中国佛教全球化的思考。
一
...
圆瑛法师与泉州开元慈儿院
(2011-04-26)
泉州开元慈儿院是圆瑛法师亲自创办的慈善性质的亦教亦养的初等教育。慈儿院招生对象、人数、教学与师资选聘等都体现了圆瑛法师的办学思想。为了使慈儿院能长期延续下去,圆瑛法师提出设立“常年基金”,为此,他不但呼吁社会各方伸出援助之手,还不畏惊涛骇浪之险,远渡重洋赴南洋募捐。兴办慈善性质的教育实体是近代出现的新事物,是当时中国佛教所面临的新课题,圆瑛法师在兴办慈善教育事业方面所作的努力,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佛教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论闽文化底蕴与福建的文化旅游
(2011-04-26)
摘 要:文化旅游是凭借旅游景点与节目的安排来营造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以“感官游乐的
方式”追寻深藏于旅游景点与节目中的文化底蕴。各景点从不同侧面表现共同文化主题,对旅游
者所产生的吸引力超过单个景点的数学总和。文章以福建为个案,指出福建的文化旅游只有从“
闽文化”入手,以古越文化、宋八闽文化和闽南、闽东、客家等区域文化,以及儒家、佛教、茶
等专题文化的旅游形式,多角度地展示其丰富的底蕴,才能形成其特色。
唐大安禅师生平考
(2011-04-26)
总之,大安禅师是福建福唐县福唐里(今福清市龙田镇)人,生于唐德宗贞元九年。出家后参百丈怀海,继则游方五台、京国长安,由长安前往沩山协助灵祐禅师,而非由江西百丈怀海处前往沩山的。大安在沩山躬耕助道,至灵祐拥徒至五百众时,离沩山隐居,“高卧深岩”。其间经历了会昌法难,宣宗兴教复寺后,大安居道州开元寺。大安主持沩山法席不是在灵祐禅师去世后即继任,而是在灵祐去世6年后,沩山法席久虚的情况下,受请由道州开元寺前往沩山的。大安自咸通元年起在沩山主持 ...
青原行思禅系在晚唐五代前期闽中的传衍
(2011-04-26)
综上所述,在唐末,南禅宗的禅师遍及福建的福、建、汀、漳、泉5州,福州则是福建南禅宗发展的重心区域。青原系大约从唐德宗朝起先后有4代12位禅师相继入闽,而南岳系则自唐玄宗朝起先后有5代20位禅师相继入闽。在唐昭宗朝以前,南岳系在闽中一直处于优势,到了昭宗朝,青原系在闽中走向兴盛。五代闽国时,青原系在闽传法的禅师达70余人,其中雪峰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多达60余人。闽中成青原系的天下,某种意义可以说是雪峰义存一门的天下,正是在这种佛教文化氛围下 ...
唐志勤禅师生平考
(2011-04-26)
志勤禅师是晚唐禅宗名僧,佛教史籍对其生平的记载互有出入。本文通过考证,认为志勤的俗籍是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法号“源寂”;师承灵祐,开悟于湖南沩山,《联灯会要》、《五灯会元》将志勤禅师列入大安禅师法嗣之列以及有关志勤禅师的机缘语句方面的记载是后人篡改的。志勤禅师至迟于大中六年之前就返回闽中,咸通初年开创闽县灵云山,乾符元年开创仙茅院(属唐闽县与连江县地),乾符五年开创连江县东灵应院,志勤禅师住东灵应院达20年之久,约于光化年间(898 ...
明清时期海神信仰与海洋渔业的关系
(2011-04-26)
清时期中国沿海渔民的种种海神祭祀活动,尤其是渔船上神龛供奉的诸神合祀现象等,揭示了海洋渔业生产与海神信仰的密切关系。渔民的海神信仰具有强烈的功利性,其目的归结到一点,即平安捕鱼、多捕鱼、捕好鱼。这是渔民海神信仰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点。但海神祭祀活动只能是消除渔民的紧张心理,获得心灵上的宽慰,从而增强漂泊于大海的信心与勇气,去追求海洋渔业的经济利益。